Beware of fake advertisements on social media using the SGH logo to promote products. SGH does NOT promote, advertise, or endorse any particular brand or produ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ealthcare Services Act. Stay vigilant and ignore these fake advertisements.

5 to 9 社媒风潮 朝九晚五外寻找正能量
01 Nov 2022 | Lianhe Zaobao
By 陈映蓁

社媒吹起"5 to 9"风潮,用户纷纷展示自己在5至9时之间如何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包括在开工前和下班后做运动、烹饪、看书等。这看似表现个人充实的乐活方式,但如果不停地与他人比较,忽略自己真正的需求,反而会带来压力,给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受访精神健康专家谈她们对"5 to 9"风潮的看法,并建议学习这股风潮的保健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以免适得其反。

"9 to 5"(上午9时至傍晚5时)常被定义为办公时间,那"5 to 9"这段办公之外的时间,你一般怎么过?会安排节目,还是喜欢放空,享受无所事事的悠闲感?

社媒平台TikTok近期掀起"5 to 9"风潮,不少用户拍下自己在清晨5时至上午9时之间,或傍晚5时至晚上9时之间从事的活动,例如天未亮就运动,或下班后积极上课进修。这些以#5to9为标签的视频,浏览次数超过6000万。

看到别人分享自己在工作时间之外的充实生活,你是深受启发,还是倍感压力?这股社媒风潮会产生正面效益,还是让人觉得即便下班后,也要继续重视生产力,不让分秒白白流逝?

辅导员海尔·戴安娜:“5 to 9”风潮让我们明白工作之外从事的活动能带来满足感,跟事业一样重要。(受访者提供)

樟宜综合医院心理保健预防教育部门高级辅导员海尔·戴安娜(Haier Diana Binte Hashim)指出,"5 to 9"风潮其实有良好影响,例如让我们明白工作之外从事的活动能带来满足感,这些活动和事业一样重要。"不过,正如大部分在社媒平台出现的潮流,当人们开始定下不切实际的目标,或不断和其他人做比较,以致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就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更有建设性的做法,是思考哪些事物有助于自己休息?这个活动对自己有益吗?对自己的健康有帮助吗?"


对"9 to 5"的抗议

心理学家苏慧贤博士:工作、享乐及休闲之间应该取得平衡,而方法因人而异,重要的是自己觉得快乐、满意。(龙国雄摄)

在心理卫生学院资深临床心理学家苏慧贤博士看来,"5 to 9"风潮似乎是对"9 to 5"这段工作时间的一种"抗议",是人们重夺时间掌控权的一种表现方法;这个概念并不新,基本原则是必须在工作、享乐及休闲之间取得平衡,方法因人而异,重要的是自己觉得快乐、满意。有些人可能因为在下班后尝试了新活动,而找到自己真正享受的事,也可能因此掌握新技能,培养新嗜好,或和亲友有了更多相处时间。

"5 to 9"风潮如果会出现问题,她认为"是因为人们以此为衡量标准,拿自己的生活(和他人)做比较,结果觉得生产力不足而自责。"

苏慧贤本身没有特定的"5 to 9"时间表,下班后一般是吃晚餐,和家人闲聊,有时会散步、阅读,观看电视节目,或联系朋友。"比起固定的时间表,更重要的是拥有伸缩性,而且能为自己做一些需要的事。"

苏慧贤指出,在TikTok看到的"5 to 9"的视频,多为用户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未必是每天的例行日程;如果以此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较,其实既不公平也不切实际。要是因此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够精彩,或为了充实生活而强迫自己参与多个活动,可能弄巧成拙,让自己身心俱疲。


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每个人的需求和喜好不一样,与其盲目地做无谓的比较,不如从"5 to 9"风潮中学习更正面的领悟,即规律生活的效益。

心理学家薛晶:在5时至9时之间安排适当活动,或可制造开工前或下班后的正能量。(受访者提供)

精神健康诊所Private Space高级心理学家薛晶建议,人们可在5时至9时之间安排一些适宜的活动,从而制造正能量。例如上班前起个大早做运动,或许能让自己更有精神,心情更好,这对接下来的工作有一定帮助。不过,为免弄巧成拙,她认为不应为此牺牲休息时间,或把自我价值和生产力挂钩,苛求自己在上班前或下班后积极从事有建设性的活动。

她说:"睡眠和休息对生理和心理健康都很重要,研究也显示休止状态(inactivity)其实能让思绪自由流动,有助激发未来的创意。"

换言之,起居应有常,作息有一定规律;劳逸要适度结合,休息也是充实生活的一部分。

海尔说,有规律的生活一般有一定稳定性,而且有条有理,具重复性的活动亦有助安定情绪,舒缓焦虑;已经出现精神健康困扰的人,更应该确保生活有一定规律。她建议慎选对自己的生理和精神健康有益的活动,然后以这些活动为基础,安排每天的时间表,如此一来就能确保自己可以把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她提醒,生活作息会根据年龄和家庭需求而改变,所以拟定好的时间表不一定要一成不变,已经习惯的日常作息也可能因为步入人生新阶段而变化。

海尔说:"人生中难免会有常规被打乱的时候,要是缺乏伸缩性,或无法跟着调整日常作息,可能会感觉焦虑,或产生负面想法,例如自我责备。"

较理想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生活阶段的需求随机应变。


别让自我照顾 成为一种压力

关于心理健康的报道常提及"self-care",社媒上的"5 to 9"视频中也常出现所谓的"self-care"活动,例如运动、打坐或阅读。Self-care直译"自我照顾",是近年非常流行的精神健康关键词,意指以自身力量自我照护,比如吃得健康均衡,培养运动习惯,做自己喜欢的事,甚至是意识到工作压力太大而离职,都是自我照顾的表现。

什么样的活动能归类为自我照顾?薛晶说答案因人而异,她建议先试试看是否适合自己。"如果不适合,却因为那是流行或受欢迎的活动而坚持下去,那可能成为一种压力。要是强求自己一定要在活动中有很好的表现,有时反而会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以及参与活动的初衷,结果也会有压力。"

她强调,在选择自我照顾的活动时,一定要了解自己的需求,规划活动时也要确保时间安排适合自己,并且容得下改变的空间。此外,在编排上下班前后的"5 to 9"节目时,首先应考虑是否已满足健康生活的基本需求,即优质睡眠,定时均衡用餐,以及活动身体。

接着才来考虑其他活动。薛晶说:"可以选择能让人放松的简单活动,例如为了乐趣而阅读,或练习正念和冥想。这些活动也提供社交机会,可考虑和亲人一起参与,同时培养感情。"

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态度非常重要。苏慧贤指出,要是对于自己或该活动有太高的期待,就可能感觉受压。例如清晨散步可让人放松,但如果同时要办妥一些事情,或要求自己在短时间内步行相当长的距离,这样的散步就会有压力。

她说:"想让活动达到自我照顾的目标,不妨想想你对自己的期许,以及对于活动的期待。"


根据个人需要安排活动

此外应考虑活动形式,例如同样是做运动,可以选择自己在家跟着YouTube视频运动,也可以报名参加运动班。海尔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关键是活动必须符合现在的自己所需要的,也要考虑当前的状况。例如没有时间参加运动班,就在家做运动,不必勉强自己签下课程配套。

海尔说:"要找出适宜自己的活动,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并且不断尝试。过程中可以思考的问题包括:你想加入什么活动?可能遇到哪些绊脚石?如何改变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然,自我照顾不一定是参与新活动。如果每天已经为了工作和家庭忙不过来,自我照顾就是好好吃饭,好好休息。海尔建议,想想自己要几点吃饭,要吃什么,还可设定每晚的放松程序,例如放下手机或平板再上床,睡前可看书或打坐;身心好好放松,往往睡得更香甜。"若想考虑睡眠和三餐之外的事,可以问问自己,当下的你需要什么?哪些事会对今天的你有所帮助?"


"5 to 9"的四类活动

若想规划5时至9时的活动,苏慧贤认为首先要确保自己有时间这么做,而且真的有兴趣,并非盲目跟风。

她提出四个类别的活动供考虑

  • 与生理健康有关的活动,例如运动,接受体检。
  • 与智力有关的活动,例如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题材,玩智力游戏。
  • 涉及心灵层面的活动,例如接触大自然、打坐、祷告,反思自己的价值观。
  • 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活动,包括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善待自己,必要时可向信任的人敞开心房。

她说:"有些人确实享受在清晨活动,有些人则比较喜欢补眠。如果你确实喜欢也有时间在早上活动,建议可以透过平静的活动来暖身,例如慢跑、瑜伽或冥想,为接下来一天做准备。"

当人们开始定下不切实际的目标,或不断和其他人做比较,以致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就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海尔·戴安娜


抑郁症康复者:不要求自己 跟别人一样

何诗琴曾从事插画和设计工作,疫情后改而经营线上宠物用品生意Paws and Patch。(受访者提供)

自由身创作者何诗琴(34岁)在冠病暴发前从事插画和设计工作,她原本可以一整天都在画画,也常在不同活动场合售卖自己设计的商品。但所有活动因疫情暂停,她毅然转换跑道,改而经营线上宠物用品生意Paws and Patch。

现在,她的日程主要围绕着工作和宠物;早晨6时被猫咪叫醒,接着喂食宠物猫和宠物狗,带小狗散步,自己吃早餐,上午7时半开工,从处理订单到回复客询,一手包办。

何诗琴说:"我不会严格遵守一定的时间表,因为我喜欢给自己一些自由空间和时间,方便调整作息。"

忙了一天,她可能在傍晚5时小睡一下,接着和家人吃晚餐,之后继续工作。"因为是居家生意,所以即便顾客有突发需求,我可以尽量满足。"


不给自己定下太多目标

曾备受抑郁症困扰的何诗琴,希望拥有自由空间和时间,因此不会严守时间表,以方便调整作息。(受访者提供)

何诗琴在中学时期曾因情绪困扰而咨询学校辅导员,却因为被朋友嘲笑而不再求助。结果她升上理工学院后患上抑郁症,"当时连起身都成了一大挑战。"所幸的是,她在心理卫生学院接受治疗后康复,现在对身心健康也有更深入的了解。

她认为,如果已面对精神健康困扰,就不要给自己定下太多目标,或把每一天都排得满满的,以免压力爆表。"不如从小事做起,例如每天定下要完成的一件事。每个人对生活的要求不一样,所以每一天的理想安排因人而异。其他人在社交媒体上呈现的生活片段总看起来非常完美,如果你因此想到改善生活的方法那很好,但要明白完美人生只是一个假象,不能要求自己的人生和其他人的一模一样。"

对何诗琴而言,随心所欲更自在,所以依旧热爱创作的她还是会画画,"就在心血来潮或忽然有创作灵感时。"她最近完成的创作,是配合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的本地活动,设计了活动主题插图。

何诗琴为本地世界心理健康日活动,设计的活动主题插图。(受访者提供)